6G将让世界更紧密******
【专家访谈】
6G将让世界更紧密
——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
光明日报记者 陈海波 张晓华
在“共建网络世界、共创数字未来”的倡导下,乌镇峰会正在汇聚数字技术创新的最新成果和最新思考。作为未来数字世界的“超级基础设施”,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(6G)引人瞩目。6G如何更好地服务世界、造福人类,共创合作共赢的美好明天?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复旦大学大数据研究院院长邬江兴。
6G将开启可持续包容发展新范式
4G和5G已经得到广泛应用,6G还有必要研发吗?这是很多人的困惑。
“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,6G将改变世界。”邬江兴笃定地告诉记者,这个改变是建设性、包容性的改变,是用科技创新的力量,弥合数字鸿沟、连接信息孤岛、兼顾各方诉求、以智慧化赋能可持续发展。
为何对6G如此自信?邬江兴作了一番比较:6G不仅能提供50倍于5G的峰值传输速率,还可以将4G时代人与人的高速互联、5G时代人与物的广泛连接,拓展到“人机物智”的充分连接、各种制式网络的包容连接、全球范围的无缝连接,助力人类社会实现“万物智联、数字孪生、智慧涌现、健康有序”的美好愿景。
“6G将创建‘底座网络’,也就是构建一个‘网络之网络’、一个‘服务网络的网络基础设施’,可以把各种制式的网络融合到一个全新的基础网络环境里面,支持多种网络体制及业务以应用模态方式共生共存。”邬江兴说,6G将为全球数字未来提供一套“公共服务”,不同诉求将在其上聚集成安全可信、合作多赢的共同体。
作为面向2030年之后全维空间智能网联基础设施的重要支撑技术,6G可实现更为广泛的空天地海连接,实现更高速率的跨界融合与场景智联,提供更具有弹性、韧性、安全内生的基础网络服务。“因此,6G不会再沿袭传统的几近疯狂的追求性能提升的理念,而是着力探索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新路径、新范式。”邬江兴说。
关于新路径、新范式,邬江兴预测,6G将融合人工智能、卫星互联、新型材料、网络安全、虚拟现实等技术,打造包容、多元、安全、高效的底座网络生态环境,探索和开辟“性能可靠、成本可担、能耗可控、安全可信、效益可期”等多目标协同的可持续包容性网络发展新范式。通过构建全维可定义的开放式体系,不仅能避免网络升级换代成本,而且能够向下兼容,将3G、4G、5G时代的网络设施和服务“无感迁移”到新的网络环境中,还能为各种新兴应用场景、垂直行业提供“即插即用”式的底座网络接口,支持电信运营商、服务提供商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基于个性标准或自有体系的个性化、分众化需求,为人类社会提供更丰富多彩、更安全可靠的智慧服务。
发展6G需要突破广义功能安全壁垒
6G要实现广泛应用,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信息安全。“在看到科技改变生活、改变社会的同时,也要正视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,防范在前。”邬江兴呼吁。
据他介绍,6G将实现各种智能化技术的大规模应用,其中蕴含了“三重安全风险”,表现为共性安全问题、个性安全问题、广义功能安全问题,其根源是网络空间的“漏洞”“后门”问题向物理空间、认知空间外溢,不但会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,而且会影响关键基础设施安全、社会安全稳定。
“6G要实现全球化商用,必须突破广义功能安全壁垒,只有实现了安全可信,才能推进6G技术的健康可持续发展。如果技术上不能有效抑制基于‘漏洞’‘后门’等网络攻击,国家安全问题就会成为6G发展难以逾越的鸿沟。”邬江兴说。
当前我国在6G安全领域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,尤其在内生安全领域已获得全球认同。邬江兴指出,内生安全理论解决了网络安全无法量化设计、不能量化评估的世界性难题,让大家对网络安全性能“心中有底”。以内生安全技术为独特禀赋的6G,将直面智能化时代“三重安全风险”,以高可信、高可靠、高可用的创新思路冲破壁垒,为全球网络空间互联互通、共享共治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。
《光明日报》( 2022年11月10日 10版)
幸福滋味,中国军人与您分享******
一锅汤,喝出一家人最期盼的团圆
大年三十,陆军上尉陶建霖踏上了熟悉的返乡路。此时,陶建霖的母亲也在忙碌着。灶膛里,红通通的火苗舔着锅底。灶头上,羊肉在锅里咕嘟咕嘟冒着泡。屋里屋外,香气四溢。
上一次回家过年,还是4年前。那次,陶建霖请假回来探望病重的爷爷。那年除夕夜,一家四代人聚在一起,吃了顿团圆饭。后来,爷爷去世,四世同堂的幸福成为永远的回忆。
高铁自南向北飞驰而去。落日余晖下,黄土高原沉寂又厚重。望着车窗外熟悉的风景,听着乘客们熟悉的乡音,那些停留在陶建霖味蕾上的记忆,逐渐被唤醒。他开始期待晚上的年夜饭,尤其是妈妈亲手炖的羊肉。
经过几个小时的文火炖煮,羊肉的肌肉纤维软化,饱含水分,不腻不膻,丰盈鲜美。“羊”字是“鲜”字的一半,这体现了中国人对味道至高的评价。
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烹饪羊肉的传统,各方水土造就了羊肉风味上的差异。陶建霖的家,位于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草原的过渡地带。这座位于陕西、甘肃、宁夏、内蒙古四地交界处的小县城,盛产羊肉。融合了多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天南地北风味的独特美食,给这里的人们带来无尽口福。
“母亲炖的羊肉滑嫩多汁。离开家这些年,再也没吃过这么好吃的炖羊肉。” 陶建霖今年30岁,瘦瘦高高。小时候,他和哥哥随父母住在乡下。只有哥儿俩考了好成绩,家里才会炖羊肉。
“儿子一到家,羊肉就出锅。快打电话问问,他们到哪了?”母亲转头对家人说。羊肉咕嘟嘟地冒着泡,只需等待最后一步:装盘之前,再加点盐提鲜。这是母亲多年炖羊肉的经验。
“爸,我们快到家了!”这次,陶建霖还带着妻子一同回来过年。由于工作特殊,他和妻子两地分居,结婚3年来见面的时间屈指可数。这次一同回家过年,对小两口也有特殊的意义。
对这顿来之不易的团圆年夜饭,老两口倾注了更多感情。儿媳妇是广西人,喜欢甜食,很少吃辣菜。母亲一直担心,她能否吃惯北方的菜。
陶建霖和妻子刚到家门口就闻到了炖羊肉的香气。“快,先尝尝!”母亲赶忙招呼道。
“等所有菜都上桌再一起吃吧!”陶建霖说。
“不打紧,先吃一口。”母亲笑盈盈地回复。
“妈,您炖的肉真好吃!”听见儿媳妇说喜欢吃这道菜,母亲长舒了一口气,眉梢眼角都是爱和笑意。
陶建霖突然想起来,小时候,家里杀一只鸡、吃一顿肉,往往招呼很多亲朋好友过来吃。即使一整只鸡,一大桌子人分到嘴里也没几块。掌勺的母亲通常会悄悄把孩子叫进厨房,在饭菜上桌之前,先吃上一块肉。
“先吃一口,这应该是所有母亲对孩子的偏爱吧。”陶建霖说。
随着一个个热气腾腾的菜上桌,一家人打开了话匣子,你一言我一语地聊了起来。此刻,羊肉香气四溢,房间里洋溢着温暖。
一家人围坐一起共享美食,就是相聚的味道,也是一家人期盼的幸福。
这份炖羊肉的背后还有多少故事,记者无法尽知。然而,每一名中国军人的年夜饭里,一定都饱含着同样的亲情、思念和感恩。
千里之外。陆军二级上士陈朝智和战友们聚餐时,桌上多了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猪肚鸡汤。
广东人常说“宁可食无菜,不可食无汤”。对于煲汤这件事,陈朝智有自己独特的理解。只要他一回家,母亲就会买菜煲汤。
带着精挑细选的新鲜猪肚、土鸡等食材,母亲来到第73集团军某旅装步一连炊事班。陈朝智没想到,这个春节自己竟然会在部队喝上母亲炖的汤。
“阿姨,听朝智说,您炖的猪肚和鸡肉又嫩又滑,有没有什么妙招?”厨房一下子热闹起来,炊事班的战友纷纷想来拜师学艺。
“熬汤用冷水,慢慢地加温,让猪肚和鸡的营养充分溶解到汤里,其他食材也要准备好……”母亲在锅里加入红枣、枸杞、芡实等食材,慢慢炖煮。
“看得我们口水都快流下来了。你们班的人可真有口福。”帮厨的战友们盯着开始冒热气的鸡汤,好生羡慕。
母亲把汤烧开转小火说:“儿子,汤快出锅了,快去招呼一下战友们。”
想到班里的小李最近生病,陈朝智特意将第一碗汤送到他手上。喝下这热气腾腾的汤后,小李一边咂嘴一边问:“陈班长,阿姨往这汤里加了什么魔法?我喝完身子马上暖和起来啦。”
屋外天寒地冻,屋里其乐融融。陈朝智和战友们喝下热汤,暖心暖胃……
一碗面,穿越时空温暖胃和心
手机屏幕上的数字跳出“18:00”时,急促的哨音响起。随着口令下达,官兵依次坐到了聚餐的大圆桌前。
锅包肉、土豆炖牛肉、水煮肉片、小鸡炖蘑菇、蒜蓉西兰花、清蒸鲈鱼……各大菜系的不同美食把转盘桌摆得满满当当。
墙上电视里,循环播放着来自各行各业人们的新春祝福。火红的中国结和气球,把食堂装点得格外喜庆。
此刻,西部战区空军某边防雷达站,迎来了一年里最快乐的时光。过年的热闹,感染了每一名战友。
节日聚餐的主食里,有一盆面条。三级军士长老胡挑了满满一大碗面,端起来大快朵颐。刚来部队时,这个南方小伙子还常常对着面条叹气。没想到,当兵十几年后,自己竟爱上了面食。
南方人喜食米饭。老胡记得,刚下连那会儿,连队每周会吃一次面条。那顿饭,他宁愿饿肚子,也不动筷子。炊事班的战友变着花样做面条,鸡肉蘑菇面、羊肉萝卜面、排骨土豆面……看着北方的战友们大口大口吃得那么香,他就是吃不下去。
一次演习,战斗值班结束时已是凌晨。连队专门安排炊事班做了面条,还特意交代给每个人碗里加两个鸡蛋。
看着面前满满一碗面条,老胡直咽口水——不是想吃,而是想吐。强忍着难受,他从炊事班拿了个馒头就着辣椒酱吃了。后来,战友们调侃说:“上机能值班,下机能训练,就是吃不了一碗面。”
每逢吃面,绕道而行。就这样,老胡和面条“杠”了整整10年。
改变,始于一年冬天。当时,老胡调整岗位,调到某边防雷达站。坐了一天的车,老胡到连队已是傍晚。同年兵康雪胜得知老战友过来,特意做了一碗手工面,搭配了鸡蛋、肉和青菜。
“这是咱们站仅有的一点好东西了。”康雪胜搓搓手,不好意思地笑了。这座雷达站,距离城市很远,冬季物资补给困难。为了做这碗面,康雪胜在炊事班翻箱倒柜地找了个遍。
“再不喜欢吃,我也得咽下去!不能辜负战友的这份心意啊。”也许是心理作用,也许是味觉反应,老胡发现这碗面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难吃。
康雪胜盯着老胡吃完后笑了笑说:“其实,我早就听说你不吃面条。这碗面,我是按照你们老家米粉的方式做的。”
听到这句话,老胡眼睛一酸,心里涌起一股暖流:“没想到,这个粗犷豪放的西北汉子心这么细。”
从那以后,不吃面条的老胡慢慢开始吃面条,一碗,两碗,三碗……
后来,康雪胜退伍了,老胡开始自己学做面条。那年休假,他专门为家人做了一回融合南北风味的手工面,全家人对他的手艺竖起大拇指。
如今,每次看到食堂做面条,老胡就会想起曾经的自己,然后挑上一大碗,哧溜哧溜全吃光。
一碗面,凝聚了战友情,见证了军旅时光。此心安处是吾乡。还有很多和老胡一样的军人,已经把驻地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。
对军人来说,军旅时光里总会有一碗面相伴,第81集团军某旅装甲步兵二连排长陈敏杰也不例外。
7年前,陈敏杰从新疆入伍,跨越数千公里来到新训部队。一群热血青年从天南海北汇聚到一起,开始了他们的军旅生涯。
新兵连第一天,高大帅气的班长胡东杰,热情地领着陈敏杰进了班。晚上,陈敏杰不自觉地紧张起来。班长拍拍他的肩膀说:“上车饺子下车面。走,班长带你们吃面去。”
吃惯了家乡香气四溢的拉条子,陈敏杰眼前这碗清淡、糯软的热面条,显得索然无味。不过,这碗面他吃得格外香。在班长和战友的关心鼓励下,他渐渐扫净了心中的疲惫和紧张,军旅之路也从这碗温暖的面开始启程。
在军营这个大家庭里,无论是哪种食物,总是能在某一个时刻,借着那些温暖的味道,给人心灵的慰藉。
今天,空前丰盛的食物不停吸引着我们的味蕾。但军营里的这碗面,仍有不同寻常的滋味,永远温暖着我们的胃和心。
一盘饺子,因为加入爱的佐料而美味更足
饺子,是中国人过年最重要的主食之一。
熟练地调馅,擀皮,包馅……尽管战略支援部队某部少校孙书鹏已经掌握了包饺子的“核心技术”,但越临近年节,他就越思念妈妈亲手做的饺子。得知母亲今年能到部队来一起过年,他高兴极了。
在母亲眼里,孙书鹏和家里聊起部队生活,从来都报喜不报忧——“昨天考核,我考了满分”“前几天比武,我拿了第一”……
夜训结束,精疲力尽的孙书鹏回到宿舍,躺在床上。空荡荡的胃不时提醒他,要是能吃上一碗母亲包的饺子该多香!
盼着盼着,母亲这一次真到部队过年了。除夕那天,营区张灯结彩。洗菜、切菜、揉面、拌馅、准备佐料……炊事班准备年夜饭的身影里,多了一个慈祥的身影。
饺子一个个下锅,又一个个顺着热气浮起来。“饺子熟了,快尝尝。”母亲笑着和大家说。孙书鹏微闭双眼一口咬下去,尝到了久违的熟悉味道。
食堂聚餐现场,通红的光亮映着一片欢腾景象。“妈妈牌饺子”一上桌,战友们就开始了“光盘行动”。啧啧称赞声中,军营的年味又浓烈几分。
吃完年夜饭,孙书鹏禁不住问起母亲包饺子的“秘方”。结果,他几番对照,发现自己的做法与母亲的配方并没有什么不同。
于是,孙书鹏半开玩笑地追着母亲问:“妈,你是不是藏着什么独门绝技,还没有传给我?”
母亲淡淡一笑,若有所思地说:“家乡的菜、家乡的水,才能做出家乡的味。可能,这次的饺子是我做的,你才会觉得味道特别熟悉。”
那一刻,孙书鹏豁然开朗:家乡的味道藏在一粥一饭中。家常美味,也是幸福滋味。如果说还有什么特殊的佐料,那一定是无可替代的亲情与关爱。
春节期间,海军山东舰组织官兵包饺子。来自天南海北的战友们,包出来的饺子形状颜色各异。
“不同的饺子颜色,代表着不同的甲板识别服。这是我们航母饺子的一大特色。”餐厅里,航空保障部门的女舰员连惠靓,正带着班里战友们忙得不亦乐乎。
教导员骆宝库端着刚出锅的饺子来到机炉舱,递给正在值班的锅炉兵刘海洋:“新春快乐,我们给你送来了第一锅饺子。”
将第一锅饺子送到战位上,是海军山东舰过年的习惯。吃着热腾腾的饺子,刘海洋感觉心里暖暖的。
爱,是最珍贵也最平凡的佐料。新春佳节,同一屋檐下、同一战舰上,亲人和战友们一同下厨做饭,一同享用美味,用食物慰藉彼此,感受着亲情与战友情交融凝聚的力量。
一盘盘热腾腾的饺子,盛满一个个小家的幸福,也装满了祖国这个大家的幸福。
(解放军报 记者 程雪 采访中得到谢安、杨鹏飞、韩一民、谢林吉、谢思、杜黎鑫大力协助,特此致谢)